#P2388. 第4题-快乐校园跑
-
1000ms
Tried: 293
Accepted: 62
Difficulty: 8
所属公司 :
华为
时间 :2023年5月10日-暑期实习
-
算法标签>最短路算法
第4题-快乐校园跑
思路:floyd最短路
通过理解题意我们可以知道,由于组队不限人数,因此答案即为从起点出发,到达其它任一建筑物所需要花费的最长的时间(可以想象队里无数个人,每个人出发只去一个建筑物,最长的时间就是花费最多时间的那个人所耗时),而最多必经点数则为从起点出发能够到达的点。
floyd算法:
定义 f[i][j] 为从 i 出发到达 j 点所需要花费的时间。
直观理解上,我们从 i 到 j ,无非就是两个选择;
- i 到 j 有直达的路,所以直接从 i 前往 j
- 通过另一个点 k 作为中继,先去 k ,再从 k 去 j
于是其算法方程就出来了:f[i][j]=min(f[i][j],f[i][k]+f[k][j])
直观理解就是,在两个路线的方案选择中,选择耗时较少的方案。
于是为了求出任意 f[i][j] ,我们需要枚举 k,i,j 三个变量,每个都可以从 N 个点中选择其一,所以其时间复杂度为O(N3),一般看到数据量为100左右,就很有可能是该算法。
在本题中,需要稍稍做点修改:
其中,a[i] 为在 i 点做游戏所需要的时间。可以就着原理稍微理解一下。
if(k==j){// 中继点和终点相同,相当于直接从i前往j
f[i][j]=min(f[i][j],f[i][k]+a[k]);
}else{// 中继点和终点不同,通过中继点更新
f[i][j]=min(f[i][j],f[i][k]+f[k][j]);
}
代码
C++
#include <iostream>
#include <cstdio>
#include <cstring>
using namespace std;
int n,m;
int Map[105][105];
int f[105][105];
int a[105];
int s;
int main(){
scanf("%d %d",&n,&m);
// floyd算法
// 初始化
// 初始化为极大值
memset(f,0x3f,sizeof(f));
for(int i=1,x,y,t;i<=m;++i){
scanf("%d %d %d",&x,&y,&t);
if(x!=y) f[x][y]=t;
else a[x]=t;
}
// 更新从i到j所需要时间加上玩游戏的时间
for(int i=1;i<=n;++i){
for(int j=1;j<=n;++j){
if(i!=j) f[i][j]+=a[j];
}
}
for(int i=1;i<=n;++i) f[i][i]=0;// 由于玩游戏时间已经加在路程时间上了,因此从i到i时间应该为0
// 求解
for(int k=1;k<=n;++k){
for(int i=1;i<=n;++i){
for(int j=1;j<=n;++j){
if(i==j) continue;
if(k==j){// 中继点和终点相同,相当于直接从i前往j
f[i][j]=min(f[i][j],f[i][k]+a[k]);
}else{// 中继点和终点不同,通过中继点更新
f[i][j]=min(f[i][j],f[i][k]+f[k][j]);
}
}
}
}
scanf("%d",&s);
int sum=0,maxx=0;
for(int i=1;i<=n;++i){
if(i==s) continue;
if(f[s][i]<0x3f3f3f3f){
sum++;
maxx=max(maxx,f[s][i]);
}
}
printf("%d\n%d",sum+1,maxx);// 别忘记答案加上起点
return 0;
}
python
import sys
def main():
# 读取建筑物的数量 n 和路径的数量 m
n = int(input().strip())
m = int(input().strip())
# 初始化变量
inf = float('inf') # 无穷大,用于表示不可达
f = [[inf] * (n + 1) for _ in range(n + 1)] # 邻接矩阵,表示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
a = [0] * (n + 1) # 每个建筑物的“自耗时”(即自身消耗的时间)
# 读取路径信息并更新邻接矩阵
for _ in range(m):
u, v, r = map(int, input().strip().split()) # u->v 的时间为 r
if u != v:
f[u][v] = r # 如果 u 和 v 不同,更新路径时间
else:
a[u] = r # 如果 u==v,更新自耗时
# 将每个建筑物的自耗时加到路径时间中
for i in range(1, n + 1):
for j in range(1, n + 1):
if i != j:
f[i][j] += a[j]
# 对角线(自身到自身)的时间设为 0
for i in range(1, n + 1):
f[i][i] = 0
# Floyd-Warshall 算法,求出所有点之间的最短路径
for k in range(1, n + 1): # 遍历所有中继点 k
for i in range(1, n + 1): # 遍历起点 i
for j in range(1, n + 1): # 遍历终点 j
if i == j: # 起点和终点相同,跳过
continue
if k == j: # 如果中继点和终点相同,相当于直接从 i 到 j
f[i][j] = min(f[i][j], f[i][k] + a[k])
else: # 否则通过中继点 k 更新路径
f[i][j] = min(f[i][j], f[i][k] + f[k][j])
# 读取起点 s
s = int(input().strip())
# 统计结果
reachable_count = 0 # 可到达的点数
max_time = 0 # 最长耗时
for i in range(1, n + 1):
if i == s: # 跳过起点
continue
if f[s][i] < inf: # 如果能从起点 s 到达 i
reachable_count += 1
max_time = max(max_time, f[s][i]) # 更新最长耗时
# 输出结果
print(reachable_count + 1) # 包括起点在内的必经点个数
print(max_time) # 所有必经点完成跑步的最长时间
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:
main()
Java
import java.util.Scanner;
public class Main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{
Scanner scanner = new Scanner(System.in);
int n = scanner.nextInt(); // 任务数量
int m = scanner.nextInt(); // 不亲和关系的数量
final int INF = 0x3f3f3f3f; // 定义一个足够大的数作为INF
int[][] f = new int[n+1][n+1]; // 最短路径矩阵
int[] a = new int[n+1]; // 每个任务的执行时间
// 初始化f矩阵为INF,除了f[i][i] = 0
for(int i=1; i<=n; i++){
for(int j=1; j<=n; j++){
if(i != j){
f[i][j] = INF;
}
}
}
// 读取m条不亲和关系
for(int i=0; i<m; i++){
int x = scanner.nextInt();
int y = scanner.nextInt();
int t = scanner.nextInt();
if(x != y){
f[x][y] = t; // 设置路径时间
}
else{
a[x] = t; // 设置任务的执行时间
}
}
// 更新f[i][j] += a[j],表示从i到j的路径时间包括任务j的执行时间
for(int i=1; i<=n; i++){
for(int j=1; j<=n; j++){
if(i != j && f[i][j] < INF){
f[i][j] += a[j];
// 防止溢出
if(f[i][j] >= INF){
f[i][j] = INF;
}
}
}
}
// 设置f[i][i] = 0
for(int i=1; i<=n; i++){
f[i][i] = 0;
}
// Floyd-Warshall算法
for(int k=1; k<=n; k++){
for(int i=1; i<=n; i++){
if(f[i][k] == INF) continue; // 如果i到k不可达,跳过
for(int j=1; j<=n; j++){
if(f[k][j] == INF) continue; // 如果k到j不可达,跳过
if(i == j) continue; // 不处理i到i的情况
if(k == j){
// 中继点和终点相同,相当于直接从i前往j
if(f[i][k] + a[k] < f[i][j]){
f[i][j] = f[i][k] + a[k];
}
}
else{
// 中继点和终点不同,通过中继点更新
if(f[i][k] + f[k][j] < f[i][j]){
f[i][j] = f[i][k] + f[k][j];
}
}
}
}
}
// 读取起始任务编号s
int s = scanner.nextInt();
int sum = 0; // 可达任务数量
int maxx = 0; // 最大路径时间
for(int i=1; i<=n; i++){
if(i == s) continue; // 跳过起始任务
if(f[s][i] < INF){
sum++;
if(f[s][i] > maxx){
maxx = f[s][i];
}
}
}
// 输出结果,sum + 1 表示包括起始任务本身
System.out.println((sum + 1) + "\n" + maxx);
scanner.close();
}
}
题目描述
国内大多数高校都会有一个活动,叫做校园跑。校园跑是一种在校园内进行的跑步运动,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。校园跑的规则是,每个参与者都要从自己所在的建筑物出发,沿着校园内的道路跑步,每到一个建筑他们需要到达这个建筑物的必经点,这样他们的手机会自动记录一次该建筑物。每个参与者都要尽可能多地经过必经点,同时也要尽可能快地完成跑步。
每个参与者的成绩由两个指标决定:经过的必经点个数和跑步总时间。经过的必经点个数越多,跑步总时间越短,成绩越好。校园跑不仅可以锻炼身体,还可以增加对校园各个建筑物的了解和认同感。
小明也参加了他的学校的这个活动,由很多个建筑物组成,每个建筑物都有一个编号,从1到 n 。一个学生从某个建筑物开始,沿着校园中的道路跑步。
由于学社联为了丰富这个活动的内容,让这个活动变得更好玩,他们会在一些建筑物的必经点安排一些小游戏,到达必经点后需要完成这些小游戏才能继续进行跑步。
但是仅一个人把学校所有的建筑物都跑完并完成小游戏,又会过于疲惫,于是学社联允许参加的学生们进行组队,以用时最长的那个人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。
小明和他的同学组成了一支小队(不限人数),他们想知道,从某个建筑物开始跑步,最多能经过多少个必经点,以及完成跑步的最快时间是多少。
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建筑物之间跑步的时间,以及每个必经点完成小游戏的时间,这些时间都用 runTimes 列表给出了。
runTimes[i] 表示从建筑物 u 到 v 建筑物的时间是 runTime ,如果 u 和 v 相同,就表示是这个必经点需要玩小游戏的时间。那么,从 u 到 v 的时间就是两者相加。现在给定一个起始建筑物 x,请计算出完成跑步后能经过的最多必经点数和最终成绩时间。
输入描述
输入第一行为一个正整数 n ,表示建筑物的个数.(1≤n≤100)
输入第二行为一个正整数 m ,表示路径的条数.(1≤m≤104)
接下来 m 行输入每行为三个正整数 u,v,runTime,表示 runTimes[i] 的三个元素,即从 u->v 需要的时间为 runTime,但不代表 v->u 也是如此.(1≤u,v,runTime≤100)
最后一行输出校园跑的起点 x.(1≤x≤n)
输出描述
输出为2行。第一行输出为最终可经过的的必经点个数,第二行输出这些小明小队全部完成跑步后的具体时间。
样例1
样例输入
5
9
1 2 3
1 3 4
2 4 6
2 5 7
5 5 5
4 4 4
3 3 3
2 2 2
1 1 1
1
样例输出
5
17
样例解释
以建筑物1为起点计算小队最长耗时,分析可能会存在三条最大耗时路径,分别为1->3以及1->2->5以及1->2->4。
第一条路径1->3路径下,总耗时为4(1->3耗时)+3(3自身耗时)=7。第二条路径1->2->5路径下,总耗时为3(1->2耗时)+2(2自身耗时)+7(2->5耗时)+5(5自身耗时)=17。第三条路径1->2->4路径下,总耗时为3(1->2耗时)+2(2自身耗时)+6(2->4耗时)+4(4自身耗时)=15。
所以在此场景下,小队完成跑步的最短时间为38分钟,为可以经过的所有必经点的最长时间。
最终输出结果分两行输出,最终12345五个必经点都可以经过,所以最终输出结果如样例1输出。
样例2
样例输入
5
6
1 2 10
1 3 20
2 4 30
3 4 40
4 5 50
5 1 60
3
样例输出
5
160